小故事,大道理 七果小故事

《分裂样人格》节选

还记得《美丽心灵》中的男主角吗?影片《美丽心灵》(ABeautifulMind)是一部改编自同名传记而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。这部影片以199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小约翰·纳什与他的妻子艾莉西亚(曾离婚,但2001年复婚)以及普林斯顿的朋友、同事的真实感人的故事为题材,艺术地重现了这个爱心呵护天才的传奇故事。
 
数学家小约翰-福布斯-纳什(Jr.JohnForbesNash)。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纳什早年就作出了惊人的数学发现,开始享有国际声誉。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,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。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,纳什在深爱着的妻子艾丽西亚的相助下,毫不畏惧,顽强抗争。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努力,他终于战胜了这个不幸,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。该部电影由RonHoward导演,在ABeautifulMind里的RusselCrowe扮演Nash,电影于2001年上映,并一举获得8项奥斯卡提名。
 
现在我们看看南希•麦克威廉斯是如何论述《分裂样人格》的:
 
在精神动力学领域,分裂样通常意味着病情严重和更多地使用原始性防御,因此分裂样人格的个体很容易被误解为精神分裂症。实际上,分裂者中既有需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,也可有极富创造力的分裂人格天才。
 
从另一角度看,如果一个人的心智能力明显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,也常被视为分裂现象。分裂者中的健康者可能比病态者数量更少。那些最终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,病前的人格类型确实是分裂性人格最常见。
 
分裂者被归于病态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属于相对小众的群体。这类性格的人群最容易被吸引进入哲学、灵学、理论科学和艺术创造等行业。在分裂人格谱系中,我们或许会在功能健全的一端发现一些伟人或怪人。阿尔伯特·爱因斯坦(1931)曾这样描述自己:
 
我一方面追求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,另一方面又明显缺乏接触他人和与人交流的热情,这两者之间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。我确实是一个“独行侠”,从未将自己的心归属于我的国家、家庭、朋友,甚至我最亲密的家人;面对他们,我会一直保持距离,也一直需要独处……(p.9)
 
只从行为现象来看,有些分裂者特立独行,古怪而疏离,与那些被诊断为孤独症或艾斯伯格综合症的个体十分相似。但被诊断为孤独症的个体无法体会他人的思维、感受和动机。但分裂者尽管离群索居,却不可思议地揣摩出他人的主观体验。有一对患有艾斯伯格综合症的父母提到,他们是经人提醒后才知道孩子需要拥抱。而分裂样的父亲很容易理解孩子的需求,尽管拥抱孩子对他而言并非易事。
 
分裂者的驱力、情感和气质:
 
分裂者在气质上容易反应过度活跃,对刺激过度警觉。他们常形容自己天性敏锐,而亲属们则称他们在婴儿时期会畏惧光亮、噪音或移动。似乎分裂者的神经末梢更接近于体表。
 
从经典驱力理论的角度来理解,分裂者似乎固着于口欲期。具体而言,他们一直努力避免被吞噬、被消亡。虽然我们可以将这种幻想解释为幻想者自身饥饿感的投射和转换,但分裂者其实很难体验到内部自我的冲突。而更多地觉得外部世界充满险恶和毁灭性。
 
同理,尽管分裂者有时会有暴力幻想,但并不会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。如,一个人,才华横溢,超凡脱俗。他给别人的印象都是亲善、低调、另类但可爱。但他的温柔与他热衷于恐怖电影、犯罪记录以及世界末日形成鲜明的反差。很容易理解这些爱好是驱力的投射。
 
机能健全的分裂者在情感方面令人吃惊的缺乏防御。他们往往会天真地对许多事物展示出浓烈的真情,使亲朋好友不得要领或是感到畏惧。分裂者常常疑惑,为什么生活如此艰难,人们却还一味自欺欺人、熟视无睹。分裂者能轻而易举地感知到他人对事实的否认或置若罔闻,所以,他们无法对普通人经过自我防御后的内心世界产生共情。
 
分裂者内心像是缺乏改变自己和世界的动机,甚至连逃避惩罚的意愿都没有。他们会因缺乏安全而感到焦虑。当他们不堪重负时就隐藏自己---有时真的离群索居,有时象征性地退缩回幻想中。在他人眼中,分裂者无疑是个局外人,一个旁观者,一个人类的观察员。
 
“分裂样”这一术语暗含两方面的“分裂”:自体与外界的分裂,以及自我体验与本能欲望之间的分裂。分裂者的分裂体验,通常指的是一种疏远感,是对自体的某部分,或对现实生活的解离。防御机制中的“分裂Splitting”是交替表达相反的自我状态,或出于防御的目的,将现实生活分为全好或全坏两个对立面,这也是“分裂样”与分裂防御的异同之处。
 
分裂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:
 
分裂样人格所特有的防御是退回到内心世界之中。他们会运用投射、内摄、理想化和贬低,也会具备其他多种防御。至于更加“成熟”的防御之中,理智化是多数分裂者的最佳选择。他们很少用掩饰情感和感觉的防御机制,如否认或抑制;同样,也很少使用以非好即坏为特征的防御方式,比如间隔化、道德化、抵消、反向形成及攻击自我。一旦遇到压力,他们可能表现为对外界刺激和内心情感的同时退缩。因此,尽管能对他人传递来的情感能有明显的察觉,但仍显得迟钝、平淡和不合时宜。
 
分裂者最具适应性和令人称道的能力当属“创造力”。大多数原创的艺术家都有着强烈的分裂倾向。只有超凡脱俗,才能独具慧眼。比较健康的分裂者可将自己的天赋用于艺术创作、科学探索、理论革新,或精神拓荒,而程度较重的分裂者则犹处炼狱,个人的潜能被恐惧和疏远抢先摄取。因此,治疗分裂样患者的首要目标,是帮助他们将孤僻和退缩升华为创造性活动。
 
分裂者的关系模式:
 
分裂者最主要的关系冲突包括亲近---疏远、爱恋---恐惧。在他们的主观世界中,充斥着深深的依恋矛盾。他们苛求亲密,但害怕被吞没;既想保持距离,又难耐孤单寂寞。
 
叔本华那个著名的“寒夜中的豪猪”寓言足以贴切地形容分裂者的困境:当他们彼此靠近想要取暖时,便会刺痛对方;难以忍受疼痛而彼此分离,又不得不饱受寒冷之苦。这种冲突表现在生活中,可能先是热烈而短暂的关系,然后以长久回避而告终。A•Robbins(1988)将上述动力学现象概括为,“请靠近我,来慰藉我的孤独,但请保持距离,因为我不愿受到侵扰”。
 
分裂样人格与回避型依恋(不安全型依恋)存在许多重叠。那些被依恋研究者认作为“回避”或“冷漠”的婴儿,在陌生人情景实验中无论母亲是否在场都表现得漠不关心。尽管这些婴儿表现得若无其事,但与母亲分离时他们的心率有所增加,糖皮质激素(应激激素)水平有所上升。这些儿童的母亲其实也会拒绝孩子的依赖需求。这些母亲对孩子的悲伤缺乏回应。Main和Weston(1982)认为回避型依恋儿童的母亲不仅粗暴无理、情感缺乏,同时也嫌恶与孩子的身体接触。
 
上述发现可用于解释分裂样人格形成的人际原因。忽视孩子需求的父母,可能会养育出自我满足、回避他人的孩子。这些早年遭受过隔离和忽视的个体出于无奈,会避免与人亲近,并根据自己的内心想象去应对外部刺激。
 
还有一种养育方式与前文所述的关系类型完全相反,但同样对儿童形成人格的过程造成影响。即父母对孩子过度紧密、期望过高或过度卷入。男性分裂样患者的家庭背景中,常会有一位关系紧密或逾越边界的母亲,和一位冷漠、严苛的父亲。分裂样人格来访者中,男性多于女性。女性容易形成与过度依恋相关的障碍(如,抑郁、受虐、依赖型人格障碍),而男性多见与疏离相关的障碍(如,精神变态、施虐、分裂样状态)。
 
父母教养的内容也会对分裂者的冷漠和退缩产生影响。许多观察者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进行研究后指出:矛盾和混乱的交流方式对精神病态的形成不容小觑。我们通常所说的分裂驱力,很可能就源于这样的家庭互动模式。童年经历中充斥着家庭成员间的矛盾意向、彼此期满、虚情假意的孩子,很容易在成人后遇到难以忍受的混乱和愤怒情景时,依靠退缩来保护自己,同时感到深深的无助,这正是分裂样患者常见的态度。如果母亲对婴儿保护不当,很可能会对婴儿造成“累积性创伤”。当代许多创伤和解离的研究显示,透过解离,分裂心理可理解为是重复体验关系创伤的结果。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生动地描述过这种体验,他的描述中带有典型的分裂意象,在他父亲去世之前(那时ta9岁),世界是五彩斑斓的,在那之后,只剩黑白两色。
 
分裂样的自体:
 
分裂样人格的个体最为突出的是对社会期望的漠视。他们毫不在意自己对他人的看法,也不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。这一点与自恋者形成鲜明的对比。许多观察者都曾对分裂者的疏离、冷漠和傲慢作过评述。他们卓尔不群的优越感,可能源于逃避他人控制或侵扰的态度。甚至在明显紊乱的精神分裂者身上,也存在故意作对的态度,仿佛将所有的社会期望颠倒过来,就是他们捍卫自体完整的唯一方式。跨文化研究表明,精神分裂症患者似乎普遍存在“极度抵制”,不惜违反一切最为庄严神圣的习俗和规则。
 
具有分裂驱力的个体,通常需要通过创造性活动来维持自尊。他们的自我评价取决于自我整合与自我表达的优劣。精神变态个体苦苦追求个人能力,自恋者寻求外界仰慕。而分裂者渴望得到肯定,是对自己真实本意、敏感性和独特性的肯定。这种肯定必须来自内心,而非外在。而且他们对自己的创造努力一丝不苟,因此常常激起内心严厉的自我批评。
 
心灵感悟:
 
分裂者敏感、率真、富有创造力。但是,或许是基因突变,或许是早年的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,也就是剥夺和侵入并存,导致了分裂者的接近-逃离模式,以致分裂者的人际交往会受到上述影响。
 
因为分裂驱力的个体会通过创造性活动来维持自尊,因此,我们可以呵护这一珍贵的能力,将分裂者丰富的想象力视作天赋而非病态。以防他们被缺乏安全、焦虑等压垮,真的离群索居或象征性的退缩回幻想中。
发布时间:2021-09-11 关注: 来源:七果小故事
校园故事热点
  • 卢俊卿以德化解同学怨恨
  • “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”的人绝不在少数,在工作、生活、学习中,都能遇到这样的人,他们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
  • 03-11
  • 《心灵的面具——101种心理防御》节选
  •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索人的心理,分析人格,不能不说“防御”。“防御”的形式多种多样。它是人的大脑的特有功能,使我们可以避免感受到痛苦的情绪。
  • 09-11
  • 《偏执型人格》节选
  • 《奇爱博士》:在这部黑色幽默的喜剧电影中,彼得·塞勒斯一个人扮演的三个角色里,博士的戏份最少,但丝毫不妨碍观众有充足时间来欣赏这位大师的精湛表演,其中的总
  • 09-11
  • 《分裂样人格》节选
  • 还记得《美丽心灵》中的男主角吗?影片《美丽心灵》(ABeautifulMind)是一部改编自同名传记而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。这部影片以199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小约翰&m
  • 09-11
  • 《自恋型人格》节选
  • “自恋”型人格,是指个体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尊的一种人格。有人过度忙于寻求“自恋的补给”或自尊的支撑,映衬出其他需求的黯然失色,我们称之为自我沉溺。
  • 09-11
回顶部七果小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