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故事,大道理 七果小故事

从拧紧每个螺丝钉做起

现任国内唯一载人航天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,中国航天最年轻的特种技术员。  20年来,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,练就了“精、新、准、快”的绝活,带出了一支技术过硬的载人航天总装队伍,成长为载人航天工程 装配队。 领导在前线。 谁能想到,20年前,他只是一个拧螺丝的小钳工,却用“工匠精神”照亮了前进的道路,在外太空铸就了中国梦。 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技术员王树群。  

 1989年,王树群从技校毕业参加工作,负责工装模具的组装和维修工作。 他学历不高,有的只是稳扎稳打地拧紧每颗螺丝,组装完成每一件工装产品,确保产品的生产不会因为工装问题而受到影响。 但他兢兢业业,争创一流。 别人休息的时候,他也不忘不断学习,提高自己的技能。  1995年,王树群在全厂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,名列前茅。 他出色的表现为他打开了正在组建的对接机构产品研发团队的大门。 第二年,他参加了厂里举办的第一期高级工培训班,正好赶上对接机构的产品开发。 新任务、新技术促使他带着问题学习,并将所学付诸实践,实现了技能提升的重大转折。  

 那时,他年轻,充满自信,但现实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。 由于国外对航天领域封锁严密,没有技术和经验可以借鉴,他和团队每天参考简单的原理机,以不同的角度和速度做撞击捕捉实验。 经过9年的努力,他们终于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工程对接机制。 在对接机构中,12个对接锁是核心部件。 这12把锁必须同步上锁和分离。 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飞行器飞行姿态严重变形。 然而,他们团队搭建的第一个对接机构的实验结果却始终存在问题,分离姿态反复出现不规则和严重的偏差。 这次考验给了王树群一颗定心丸。  

 王树群一直在想,第一次分离还好,第二次更糟,第三次更糟,问题出在哪里? 数万个元器件,数万米电线,查找问题犹如大海捞针。 知道有问题却找不到原因是最痛苦的,更可怕的是很多第一次无功而返之后,人的心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,甚至会怀疑这件事情是不是自己有能力做的。 那段时间,他就像个疯子,一次次试错,每天都在思考公式、数据、算法。 这对于技校毕业的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  

没有别的办法,他只能强迫自己不断学习,学习一个又一个新的知识,然后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坎。 他在学习过程中做了很多笔记,很多经验都是在笔记中一点一点积累形成的。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,他和同事们组装、调整、测试。 从150万多条数据中,他终于发现,正是控制锁具的钢丝绳张力变化,导致锁具不同步。 于是,他很快提出了一个方案,一举解决了对接锁的同步协调问题。 当一个问题解决了,另一个问题又来了。 在十几年的发展时间里,他一直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。  

2011年11月3日,经过十多年的努力,他们的团队终于迎来了期末考试。 凌晨1时36分,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顺利完成首次交会对接,被誉为美丽的“太空之吻”。 完成“太空穿针”超高难度机动,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。 此后,中国航天先后完成了7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。 他带领的“航天局工作室”团队还完成论文15篇,申报专利5项,为公司培训高级工42人,技术员17人。 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,对接机制实现了完全的自主可控。  
发布时间:2023-04-08 关注: 来源:七果小故事
友情故事热点
  • 没有妙手的妙手
  • 没有妙手的妙手
  • 在这个世界上,我们经常可以看到,很多人喜欢靠着短暂的灵感和天赋来获得一时的辉煌,却在后半生烟消云散。
  • 04-08
  • 珠峰之巅上的假肢
  • 1975年5月的一天,26岁的夏伯玉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途中,因将睡袋让给体力透支的西藏队友,双腿严重冻僵不得不截肢。
  • 04-08
  • 敬人不卑尽
  • “在人之上,以人为本;在人之下,以己为人”。 西汉景帝时,年轻的郑庄是太子的祭祀。
  • 04-08
  • 诤友当珍惜
  • 诤友当珍惜
  • 志群是我交往二十四年的老同学,也是同学中最好的朋友,他为人淡泊名利,洒脱豪气,才华横溢,重情重义。
  • 04-05
回顶部七果小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