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认识这样一个女孩,她开口就吓我一跳,“我是才女!”我无言以对,但是,听完她下面的叙述,我便服了。
我说我是才女,你准以为我是一个不可一世的狂人,因为这犯了中国人“含而不露”的大忌。其实,在海外谋生,你一点不能谦虚,特别是在欧美,“谦虚”只是“无能”的同义词。大学毕业后,我曾在上海一家着名跨国公司供职,薪水丰厚,生活得很潇洒,在别人看来,前程已是无限辉煌。然而,我却极不“安份”,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。
我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,我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,从上小学起,老师就赞扬我是一个“小才女”。少女时代,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外婆,她是30年代留学英国的才女,教我弹钢琴,教我绘画,还常常给我讲剑桥和牛津的“故事”。从那时起,剑桥的名字就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了。我的理想是,像外婆那样,到国外的名牌大学去留学。
从小学到高中毕业,命运之神似乎一直在庇佑我。1993年,我在全省数万名理科考生中脱颖而出,总分名列前茅。我如愿以偿,实现了自己的第一个梦想,顺利跨进了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。
大学时代,我一直保持优等生的纪录,4年不败。本科生活转眼就结束了,当时,像我们这些名牌大学的优秀学生,是“皇帝女儿不愁嫁”。但是,同学们普遍认为,人生“第一步”往往决定终身,人人都极其慎重地对待走上社会的“第一步”。我跟他们想的可不一样,我以为,一个人一生的命运,就掌握在自己手中,不放过任何一个机遇,发展自我,才是最重要的。
与同届的许多同学相比,我是十分幸运的,刚拿到本科毕业证书,便成功地获得了一个职位,而且是一家外资企业。当时,这个职位的薪水是我那教授爸爸的6倍,如此优厚的生活待遇,令许多人眼红。然而,我并不满足。当时,一些着名跨国公司纷纷抢滩大陆,对我产生了不可抗拒的诱惑力。
我勇敢地接受了人生的第一次自我挑战,与数百名高材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,竞争香港电讯的4个职位。那是1997年,香港刚刚回到祖国的怀抱,而我则刚刚踏入社会。
香港电讯业务包括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、国际电话、卫星通讯、ISP电讯成套系统,一直享有香港电信市场的独家经营权。由于香港的回归,香港电讯要从内地招收一批员工。
对我来说,这是一次难逢的机遇。我真的很感谢我的父母,在我迈出这关键一步的关键时刻,他们没有泼我的冷水,而且积极鼓励我去闯一闯。爸爸还用一句民间的老土话来跟我打趣,“是骡子是马,拉出来溜溜嘛!”
我放弃那家许多同学求之不得的外资企业,选择香港电讯,自有我的道理。我除了想测试一下自己的竞争实力外,更主要的目的是想通过香港电讯,为我自己搭建一座通向世界的桥梁。准确地说,是开辟一条走进剑桥的捷径。
通过这次竞争,我更加充满了自信,因为我战胜了众多的竞争对手,赢得了香港电讯的“入门证”。
当一名香港电讯的员工实在是很不轻松,每一个员工都要有全球观念,要用统筹的、全方位的视野看问题。我十分庆幸选择了香港电讯。可是,成为香港电讯的员工之后,我才认识到,我是多么的无知。说实话,我简直什么都不懂,什么也不会做,惟一能做的,就是不认输。技术上的高起点,制度上的高标准,迫使我像宗教徒一样,虔诚地学习公司一切先进的东西。我偷偷地哭过好多次,泪水浸润下的自尊心,更加激励我拼搏,发奋工作。因为我明白,在这里,我不仅可以拓宽视野,而且能得到更直接更有价值的走向世界的经验。
1998年,我在香港电讯已经干了一年,已成为优秀的员工之一。我找回了自信,同时也能感受到,公司对我很器重。正因为如此,我的自卑感也与日俱增。我周围的员工中,来自于牛津、剑桥、哈佛、斯坦福、麻省理工的博士,比比皆是,许多人甚至具有“双料”世界名牌大学的学历。而我,越来越自惭形秽,与那些更优秀的员工相比,我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“丑小鸭”。
1998年的东南亚,金融风暴席卷日韩新马泰诸国,全球经济形势日趋衰落,失业之风挡不住,大批具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一时也被迫丢掉饭碗。冷静思考一下自己的前程,我越来越感到,要在香港电讯这样的国际着名企业干下去,我应该“充电”了。再不“充电”。我可能不久就将失去更多的机会,甚至很快就有可能遭受无情的淘汰。这是我最最不愿看到的结局。认清了自身的局限,认清了天下大势,我决定离职深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