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成功也能叫学问,那么成功就是靠公式就能解得的难题,事实上并没什么成功模式,每个人的成功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和机遇,别天真的以为看几本成功励志书,听几堂成功学讲座,就能成功,那些顶多有提升的作用,况且需要自身的加工,去其糟粕,再升华。
曾经大热的《中国合伙人》试图用“成功学”来激励年轻人,重新打造青春梦。谁都不否认,成功,已成为这个浮躁时代每个人最迫切的期望。于是,书店里的成功学书籍琳琅满目,电视里的成功学讲座铺天盖地;于是,各种“领导力”、“领袖气质”的成功人士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,为企业员工或创业者提供培训。
我曾经参加过类似的成功学培训,台上的老师站在台上激情昂扬!下面的听众也兴奋得如打了鸡血般,认为自己马上就可以摸到成功的门槛!散会后,回到家冷静下来,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学到!而公司为此次培训花费了整整一万元。
有没有想过成功学到底成功了谁?有人说,你见过一个靠学成功学获得成功的读者吗?倒是靠讲成功学赚得盆满钵满的成功学大师有不少。
那些成功学的道理听着挺对的呀,什么突破自我呀、勇于行动,做到这几点想不成功都难,成功的秘诀,成功那些必要条件啊。哎你看,人的一生最大的问题不是找不到正确的方法,而是在时间中无法持久地背离本性啊。一个烟鬼想戒烟、一个胖子想减肥、一个懒鬼想勤快,刚开始的时候都容易,一堂成功学的课足以让你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改变了,但是又怎样呢?时间这个魔鬼迟早是要扑上来的呀。抑制自己的天性向某个方向前进,这个过程是修行,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,远没有成功学说的那么轻松啊。所以啊,那种通过修行,持续地、点滴地改变自己的人,才是最值得尊敬的人。
打开微信朋友圈,你总能翻出那么几段致富神话。
起初必定是一穷二白,让人绝望的,住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地下室,跟人合租,吃泡面,受到各种冷眼旁观的羞辱……然而非常拼命,全身心地投入,每天只睡三个小时……最后另起一节,“几年后的现在”,这时的功成名就,飞黄腾达就任凭想象了。固定的套路:坚韧、乐观、充满 JI QING、不眠不休,在每一段网络传奇中,都能看到这些品质的影子。毫无疑问,它很吸引人。
一般来说,智商、外貌、家世背景等先天禀赋的差异会被有意忽略,偶然的机遇因素也不会被大书特书。天才永远只是少数,读者更愿意在故事中看到一个普通人,不聪明也不漂亮,甚至还有一点被人看不起,只是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征服天下。这样的传说才会在普通人的网络里生生不息。——仿佛得到了命运应许的安慰:他行,你就行!
看到那些原本“普通”的人变得不再普通,我们激动之余,会尝试着复制他们的路径:我们对生活的“估值”变高了。直到我们意识到现实与故事总是存在距离。这让我们失望,也不平。但我们有什么可抱怨的呢?人家并不是天才,也没有取巧,唯一能抱怨的就是自己不努力,没有夜以继日地用功而已。热衷于从网络传奇中撷取人生智慧的人,往往会落下焦虑的后遗症。
“学霸”是近年受到广泛追捧的关键词。似乎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,如果自己的人生大戏不能按照“学霸”的剧本出演,那一定是自己的失败——而不是剧本选错了。
“学霸”的传说盛行,有社交网站的推波助澜。通过网络,学生们的眼界确然大大开阔:某甲把学习计划精确到每分钟,本科期间就发表了SCI论文;某乙一边念书一边创业,还未毕业就已经坐拥百万身家;某丙同时收到若干家常春藤名校的offer——不,仅仅这样还不足以被广为传播,应该添上一笔:某丙刚上大学时英语极差,眼界极窄,说起他出国的梦想,大家只当痴人说梦,这样四年逆袭,他的offer才更有震撼力。
这种故事的迷人之处在于,它为读者提供了超强的代入感:我的英语还没那么差,我的眼界也没那么窄,怎么看我都比主人公最初的状态强上一两分,那么,我的人生凭什么不能有更高的成就?
他们理所当然地把这些传奇当作自我衡量的标杆,再心甘情愿地用它们打击自己。于是模仿,努力,随着时间过去了多长,就理应取得多大的成就,否则,就是哪里出了问题。结果不遂人意,被打击在地,遂不起,失去前进的动力。
别忘啦任何的努力,应该都是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的东西。千万不要忘了:传奇只是传奇,你的人生则属于你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