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故事,大道理 七果小故事

民国时期有趣的“高考”试题

民国时期,考大学也是学子们拼命努力的方向。本文提到几则民国大学入学考试题目,颇为有趣,也颇引人深思。

  第一则是1932年清华大学的国文考试题,题目不难,但其中有一道怪题——“对对子”。上联是“孙行者”,要求考生对下联。据说后来只有3人答对了,他们对的是“胡适之”。“孙”对“胡”(猢狲),“行”对“适”,“者”对“之”,答案用的是时髦人物胡适的名字,十分有趣,大大出乎出题者的预料。但后来据一位考生透露,这样答其实也不是十分准确,“胡适之”的“胡”与“孙行者”的“孙”平仄不协(都是平声),最标准的答案应该是“祖冲之”(南北朝数学家)。

  这道怪题的“始作俑者”是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。陈寅恪——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、古典文学研究家和语言学家,时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。当时人们都认为“孙行者”的标准答案就是“胡适之”,而且还都以为是陈寅恪有意为之,目的就是调侃一下胡适,其实陈寅恪拟定的标准答案是“王引之”(清代学者)和“祖冲之”。

  陈寅恪如此出题肯定有他自己的道理,但社会舆论对于这种考试形式却很不理解,当时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已推行白话文10余年之久,尽管社会上坚持使用文言者还依然不少,但白话文已占据了主流地位,“对对子”在当时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已销声匿迹多年。所以人们普遍认为陈寅恪此举是有意复古开倒车,后来甚至还有人将这次考试当作笑谈,所以“对对子”这种形式没有再应用,更没有推广。

  第二则是闻一多录取臧克家的故事。臧克家当年报考国立青岛大学(今山东大学)时,国文考试有两个题目,一是“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”,一是“杂感”,两题任选一道。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。他写的“杂感”只有三句话:“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,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,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!”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却饱含哲理,后来臧克家在回忆文章中说:“它是我尝尽了人生的苦味后,从中熔炼出来的哲理,也是我在政治大革命失败之后,极端苦痛而又不甘心落寞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痛消沉心情的结晶。”闻一多对此极为欣赏,从中看到了臧克家的内心世界,于是便判了98分的高分,将数学考试吃了“鸭蛋”的臧克家破格录入了青岛大学。据说当年闻一多报考清华时,其他学科成绩平平,也是唯独作文文才并茂而为主考老师所赏识。这次破格录取臧克家,可能是闻一多想起了自己的经历,多少有点惺惺相惜之意吧。

  第三则是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1946年的联合招生国文试题,这份试题可以说是简单至极,让人看了有不可思议之感。题目共两道:一是作文:学校与社会;二是解释成语的意义:指日可待、变本加厉、隔岸观火、息息相关。

  民国时期,虽然战乱频仍,但同时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,那时的许多学者文人至今仍让我们怀念不已。之所以如此,这与当时那种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不无关系吧。

发布时间:2019-06-03 关注: 来源:七果小故事
现代故事热点
  • 美丽少妇被劫色之后
  • 美丽少妇被劫色之后
  • 突然远远看见她牵着2岁的女儿走了过来,我正准备掉头而去,然而,眼尖她还是发现了我,只听她对女儿道:叫叔叔!那小孩儿听话的叫了声叔叔
  • 关注:214
  • 五好邻居
  • 五好邻居
  • 章大奎好吃懒做,三十啷当还是光棍一条,养条大恶狗,跟他住在三间半破屋里守穷。别人穷则思变,大奎是越穷越懒,看着隔壁的老同学汪溪日子红红火火,大奎的眼睛也红得冒火
  • 关注:85
  • 阿P捉蟋蟀
  • 阿P捉蟋蟀
  • 阿P是食品厂的业务员,又是个蟋蟀迷,喜欢捉蟋蟀、斗蟋蟀。去年秋天,他捉到一只“虎头将军”,斗败许多对手,最后拿到花鸟市场又卖了一千多元钱,从此名声在外。
  • 关注:78
  • 被泪水泡过的女人
  • 被泪水泡过的女人
  • 虽然已经过了春分,可北方的初春依旧感觉不到一点温暖的气息,西北风“嗖嗖”的直往人的脖领子里面钻,仿佛能穿透人的骨髓,因此,走出家门的人们还捂着厚厚的棉衣。
  • 关注:73
  • 脱下衣服就是人
  • 脱下衣服就是人
  • 有句话说得好:县官不如现管,现管不如城管。有这么一个干城管的,绰号黑牙,自打穿上那身制服,吃早餐就从没付过账,擦皮鞋就从没花过钱,也不是他不给,是他给了,没人敢要。
  • 关注:72
回顶部七果小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