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大家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儿,上午工作结束饥肠辘辘去买饭,面馆的生意很好,你也确实很想吃碗热腾腾的面,看着有人等着买饭,心理怕等太久于是问老板:“等多久啊?”“5分钟”老板爽快地说。心中觉得还能接受,开始等着。5分钟到了,你的面还没好,于是问老板:“都5分钟了,怎么还没好?”老板笑呵呵地说:“还有2分钟,马上就好。”就这样你又等了5分钟,面才上来。你内心很愤恨,早知要等这么久就不在他家吃了,浪费我时间,老板也太不诚实了......一边吃饭一边心里巴拉巴拉。这样的事儿我遇到过很多次,造成结果的最重要前提就是我确实很想吃。如果没有这一前提,就是2分钟也是不愿意等的。
其实老板知道时间,为了留住更多的顾客只有那么说,5分钟,不多不少。当我愿意投入5分钟时,就决定了后面一直等下去,再多等5分钟、2分钟,投入得越多越不舍得走。理智会说,正当饭点,到哪都要等,不需要等的一定难吃。况且我在这已经耗费了10分钟,没准下一碗就是我的了,怎么能让之前的付出白搭?
这个规律叫做“付出越多越舍不得”,会出现在生活,工作,感情中。从经济学角度,把这些现象的原因解释为沉没成本。即,为一件事,一个人,一个项目已经投入特别多的时间、金钱、能量、爱等因素之后,沉没成本令人难以放手、难以释怀。于是已经投资的钱就成了继续做下去的理由,即使客观来看坚持下去毫无意义。好比买股票,投资一只股票亏的钱越多,越不割肉,越要抱紧它不放。
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一段感情中投入的越多,越不能够轻易退出。或者哪怕这段感情已经让人筋疲力尽,仍然不想放弃;或者在分离边缘,依然不舍和徘徊。
并不是因为那种情感有多么深和多么爱了,而是因为付出的太多,内心的不甘和残存的渺小的希望导致。因为如果再继续努力一点点,或许就能达到想要的结果了呢。担心一旦撤离,近在咫尺的成功就会功亏一篑,前面的付出也就化为乌有。
而一旦正式从这段感情、关系中撤离后,又开始给自己找各种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,比如丑化对方,言语刻薄。最终目的是达到自己的心理和认知平衡,为了避免先前的心理愧疚、不甘带来的百爪挠心,因为在态度和行为之间,还是改变态度来的更容易一些。一起感悟人生现实点讲,这样的做是为及时止损,找借口安慰自己。
及时止损无关好坏,更无关人品。好比企业做出了一个中断投资的决定,这种针对市场、客观条件的权衡是理性行为。
为什么会有这种荒谬行为呢?因为人类想努力表现得坚韧,坚韧是我们发出的可信信号。当一个人卧榻一段时间,会这样自我安慰,我咽下的药,扎过的针,吃过的苦,受过的罪,不都是为了活着吗?我若是畏缩了,胆怯了,不想活了,那从前吃过的苦就白吃了,受过的罪就白受了,所有付出的代价,都变得毫无意义了。自己甘心吗?答案显而易见。但病痛反复几次,始终不见光明的时候,这种方法就不再管用了。
我们害怕不确定,害怕自我否定。如果我们决定中断一个项目,我们就在制造矛盾:承认从前的想法与今天不同。继续执行一个无意义的项目是在推迟这一疼痛认识。那样我们就显得更坚韧。人们的坚持,往往不是因为相信未来,而是他们不想背叛过去。
而现实的理性决定就意味着你得忽视为此已经投入的成本,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,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。就是达到人的心理和认知平衡,“我不会为了我不喜欢的事情持续付出,既然付出了,那么一定就是喜欢的”,及时止损也好,继续坚持也好,都是为了达到这种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