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故事,大道理 七果小故事

不化的瑞雪

  母亲对几位木匠哭着说:“这棺材暂时不做了,将来要做就做个大点儿的,把我和我儿子装殓在一起……”
  
  我出生在“文革”时期,3岁时,我那参加过抗美援朝、在市里当干部的父亲被“造反派”关进监牢,我随母亲回到乡下。家中有难,我的身体却又总找麻烦,几乎每年农历二三月,都要病上一场。母亲为我请过许多医生,大都说是因为体质太弱所致,需要增加营养。可那时我们家连肚子都填不饱,又到哪里去找“营养”呢?12岁那年春天,身体虚弱不堪的我,又流出了鼻血。鼻血流得很猛,用棉球塞住两个鼻孔,血很快就在鼻孔里凝成两个条状的血块;而当继续涌流的血没有“出路”时,它便从嘴里流了出来。母亲一路狂奔到村东去找医生。医生为我开了几副中药,说:“吃吃看吧,一般人吃上一副就会管用的。”
  几天后,那几副中药喝完了,我的鼻血仍未止住,奇怪的是,鼻孔每次出血的时间,都是在刚吃过午饭、室内外温度都相对较高的这一时间段,似乎已成为习惯性的。“怎么办?这可怎么办呢?”母亲只好硬着头皮再次把医生请来。医生长叹了一口气,说:“我是一点招都没了,就赶紧往县医院送吧——再不去医院,这孩子就会流鼻血流死啊!”
  母亲问,去医院需要准备多少钱,医生说,得二百多块吧。母亲“扑通”一声跪倒在医生面前:“医生,你这不等于什么都没说吗?”对我们家来说,这笔钱简直就是天文数字。
  好心的医生犹豫着,再次返回,免费为我挂了一瓶点滴。
  当点滴打完的时候,黑压压的天空不知何时飘起了鹅毛大雪,窗外很快成了白色的世界。医生无奈地摇摇头,悄悄地对我母亲说:“打点滴只能暂时为孩子补充一点体力,解决不了根本问题。你要有思想准备,当这场大雪消融的时候,孩子的命恐怕就……”他们都以为我睡着了,而身体虚弱又心理特别敏感的我,却是一字不漏地全听到了。
  每天午饭后鼻血还在一成不变、“按部就班”地流,稍稍不同的是,血的颜色由深红色渐渐变成了浅红色,其浓度也由浓变稀。“这是孩子血快要流尽的征兆啊!”一位前来看望我的大婶含着泪水对母亲惊呼,另一位大婶则抱着我的母亲啜泣不已。
  这天夜里,尖锐刺耳的锯木头的声音从我家另一孔破窑洞里传出来,几小时后,又变成了刨木板、打铆眼和钉钉子的声音。我不由得猛地一激灵:“妈,隔壁那些人该不是为我做棺材吧?”母亲抱着我的头没有说话,只是哭。我紧紧抓住母亲的手,拼命哭闹:“妈,我不想死,隔壁的阿秀已答应我了,要为我做一支好长好长的柳笛,我还要等爸爸回来……”母亲脚步踉跄地出了门。不一会儿,院内响起了抛扔木板的声音。母亲对几位木匠哭着说:“这棺材暂时不做了,将来要做就做个大点儿的,把我和我儿子装殓在一起……”显然,母亲已下定了与我同生共死的决心,可我,要想活下来,有那么容易吗?
  我生活的内容变得“简单”起来:除了等待午饭后鼻血涌流不止的惶恐时刻,就是斜靠在被垛上看窗外南墙根菜畦上一点一点消融的积雪——积雪成了我生命的刻度,当你融尽的那一天,我也随你走进了天国——雪啊,你就慢一点、再慢一点消融吧!渐渐的,我连软面窝头都吃不下去了,每天只能靠喝一小碗白面稀汤维持生命。

发布时间:2019-10-09 关注: 来源:七果小故事
亲情故事热点
  • 妹妹来了
  • 妹妹来了
  • 那天爸爸打来电话,说他的继女王小欢要在我家附近的医院实习,让我给她腾一间房子出来。我生硬地回道:“我不想别人过来住。
  • 关注:64
  • 那一滴泪,落在那里
  • 轻轻的离开
  • 轻轻的离开
  • 仿若时空的隔断,如断线的风筝,带着一抹淡淡的忧伤,一缕悠悠的不舍,带着这个城市残存的美丽,离开了人世间,带着志摩老师"轻轻的我走了
  • 关注:63
  • 妈妈,你醒醒
  • 妈妈,你醒醒
  • 母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面,眼睛紧闭,因为恶性关节炎而弯曲变形的双手显得枯皱,她瘦小的身子缩成一团,像是蜷缩在睡梦中婴孩。
  • 关注:59
  • 儿子与母亲的谎言
  • 儿子与母亲的谎言
  • 孩提时,儿子张着小手对母亲说:“妈妈,我腿疼。”母亲急忙抱过儿子,问:“乖,哪儿疼?”儿子在母亲的怀抱里,蹬了蹬小腿说:“噢,不疼了。”但刚把他放下,他就嚷:“又疼了
  • 关注:59
回顶部七果小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