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班,姓公输名般,约生于公元前507年。他是中国春秋时代的鲁国人。“般”和“班”同音,古时通用,所以人们称他为鲁班。鲁班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建筑家和发明家。两千多年来,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为“祖师”,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。
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,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,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,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。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,鲁班特别善于开动脑筋,解决所遇到的种种疑难问题。
有一次,鲁班带领工匠建造一座大官殿,需要很多木料。那时没有锯,砍树全靠斧子。他和徒弟上山砍树,一连砍了几天,累得筋疲力尽,术料还是供应不上。鲁班十分着急。
这一天天刚亮,鲁班又上山去砍树。一不小心,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。鲁班摘下一片叶子轻轻一摸,原来叶子的两边都长着很锋利的齿。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。
鲁班得到启发,立即下山请铁匠帮忙打了一条带小齿的长铁片,拿到山上去试验。鲁班和徒弟一人握住铁片的一端,在一棵树上一来一往地拉了起来,很快就把树锯断了。就这样,鲁班发明了锯子。
鲁班做木工活,用墨绳画线的时候,原来就是由他和母亲拉住墨线头的。后来他做了一个弯钩,把它拴在线头上,弯钩往木头上挂,划线时一人操作就行了,不用再请母亲帮忙。后世的木工把这个小钩子取名叫“班母”,以纪念这个创造。
据说刨子也是鲁班发明的。有了这种工具,就可以把不平的木料刨平,把粗糙的木料刨光滑。刨时顶住木料的卡口,有人叫它“班妻”,因为先前鲁班刨木料的时候,都是妻子帮着按扶的,后来在木料上钉上个卡口,才不用按扶了。
鲁班还发明了钻(穿孔工具)、铲、墨斗(画线用)和曲尺等多种有用的木工工具。曲尺是用来求直角的,后人把曲尺叫做“鲁班尺”。这些工具,直到今天,木工们还在使用。
老年时的鲁班,名声已经很大。有一次他来到楚国。正好楚国准备要攻打宋国,楚国人就请他设计制造攻城器具。鲁班发明了云梯,又根据水战的需要,制造水战工具“钩强”。
后来,鲁班遇见了墨子。墨子是当时的哲学家,也是一位科学家。墨子主张和平,反对战争,主张为民生日用创造工具,反对鲁班制造武器。两人经过几次争辩,墨子说服了鲁班。此后鲁班再也没有发明制造过其他武器。
鲁班看到人们把米麦碾成粉很困难,虽然可以用大石头把它们砸碎,但米和麦是椭圆形的小粒,用力大则把米麦都砸跑了。他想了很久,也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。
有一次他偶然看见一位老妇人用石杵捣麦,很受启发。他琢了两块厚厚的圆石,石面上凿出高低起伏的齿条,石中心安一木柚,合起来转动圆石,就能把米麦磨成细粉。这就是两千年来广泛使用的磨。有了它,磨粉就容易多了。
大约三千年前就有锁了。不过那时的锁与现在的完全不同,只是做成鱼的形状,挂在大门上,无非提醒看门人要像鱼一样不眨眼睛地盯着门户。鲁班在“鱼”内部安了机关,不掌有钥匙就打不开锁,这样才真正能用锁代人看门了。
一天鲁班路过一处建造宗庙的工地,只见工地上冷冷清清没人干活。鲁班仔细察看了起来:正殿的地基己打好,墙也砌好;殿上的柱子竖了起来,旁边横放了一根大梁,一看就知道梁太短,和屋顶相差一大截。www.gs5000.cn
殿后空地上,立着四根很高的石柱。石柱旁的地上躺着用整块朱砂石琢成的亭盖,又大又厚,一看就知道非常重。怎么安上去,可真是个难题。鲁班围着工地转了几圈,心里反复琢磨着,然后匆匆上街打听掌墨师(是木工中的大师傅)的住处。
掌墨师张师傅的家在街后,小屋黑黑的,没点灯。只见张师傅坐在桌旁,望着几张工程纸发呆。鲁班主动上前打招呼:“师傅!我从鱼日村来,也是干木匠石活的,路过此地,能让我歇一夜吗?”张师傅见是同行,就收了他。
张师傅的妻子端上饭菜,招呼大家吃饭。“明日中秋,是上梁上亭盖的日子,一点儿办法也没想出来,真急煞人。”愁眉苦脸的掌墨师哪有心思吃饭,他让鲁班先吃,自己和妻子上工地去了。
待夫妻俩回来,客人不见了,只见桌子被弄得乱七八糟。两尾鱼平放在两只饭碗口上,鱼嘴被串在一只筷子的两端。桌上倒了一大堆饭,一只大红花碗倒扣在饭堆上,开碗一看,四只筷子成正方形埋在饭堆里,只露出筷子头。
妻子生气了,正要骂,张师傅好像突然明白了,激动地说:“看!这是鱼抬梁!这是土堆亭!”见妻子还在犯糊涂,他解释说:“梁太短,可雕两条大木鱼,接在正梁下面。用土把石柱埋起来,不是能抬着亭盖上去吗?”
“鱼日?那不是鲁……鲁班师傅吗?”张师傅兴奋极了,立即把工匠们召集起来,连夜开工。听说是鲁班师傅的主意,大家干劲儿更足了。第二天一早,工地上挤满看热闹的人。鱼抬梁!土堆亭!人们雷鸣般地高声欢呼起来。
有一次,鲁班来到一个国都,雄伟的建筑把他吸引住了。忽然,一群刽子手押着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向法场走去。队伍后面不远处,一位满脸泪痕的中年人踉踉跄跄地跟着走。有人告诉鲁班,那老年人是位掌墨师傅,中年人是他的侄子。
原来国君要在宫城四角造角楼,每座角楼非要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。多难造的角楼啊!
先后找了七位掌墨师,都造不好,全给处死了。那中年人是第八位。鲁班很同情不幸的同行,暗中跟着中年人来到郊外。
那人低声哭泣着,解下腰带挂在一棵大树上,打算自尽。鲁班见状急忙上前,把腰带拿在手里,劝解道:“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是个难题!不过,还有十天时间,用心琢磨也许会有办法。”中年人想想也有道理,决心再努力一次。
鲁班拿着腰带离开后,不断思考着这难造的角楼。他跑遍京城,凡能作参考的建筑物都去仔细看过了。鲁班看着一个小贩挑着一担蝈蝈沿街叫卖,他像得到了什么启发,心里一动,蹲下来细心看起精巧的蝈蝈笼。几天后鲁班来到草棚边,把自己扎的蝈蝈笼送给一位小徒弟,又拿出腰带对小徒弟说:“这是你家师傅的,你去交给他。并让他一定数数这笼上的高粱秆。”小徒弟捧着东西蹦蹦跳跳地回到工棚去了。
十天期限快到了。掌墨师傅一筹莫展。见到自己的腰带,他吃了一惊,像当头浇了一盆冷水。“一位老爷爷让你数一数这蝈蝈笼。”徒弟对他说。师傅没精打采地数起来:“一二……啊!九梁!……十八柱!……七十二条脊!”掌墨师傅惊喜地跳起来。
天下竟有这样的巧手!莫非鲁班师傅?师徒俩赶紧出来寻找,可鲁班早不知去向了。第二天,掌墨师傅带领工匠们按照蝈蝈笼的式样信心百倍地赶造起角楼来。角楼雄伟绮丽,国君也挑不出毛病来。